心理科普

十堰心理健康:每一秒都在失控的人生:你是混乱型依恋者吗?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发表时间:2025-04-19  浏览次数:29  


01

擅长“变脸”的来访者


“我觉得自己过得太压抑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去玩过了。”

眼前青年垂眸小声说了这句咨询开始后的第一句话,保持着这个姿势陷入沉默。也算是回答我关于“希望咨询能给他帮上什么忙”的问题。

我等了片刻,邀请他展开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他压抑,以及为什么很久没有出去玩。他看起来并不紧张,只是显得很沮丧。听到我的问题后他突然抬起头,沮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恼怒且挑剔的神情,他看着我说:“你们咨询师是不是就爱玩这一套?我说一个问题,你们就开始追问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下一步就要问问我的童年?问我和我爸妈的关系?要刨根问底的,非得把人的隐私全部挖出来才能给点有价值的东西是吗?”

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我感到迷惑,也很违和,仿佛眼前的人一瞬间变身成了其他人。我无法理解我的问题是如何“刺激”到他,也无法理解他心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态度上猝不及防地转变让我在短短几秒钟里产生了很多复杂的感受。我把我的感受和疑问告诉他,询问他突然生气的原因,以及告诉他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是为了理解他的处境,这样才能思考如何帮助他。

他有点不好意思,说起好像自己一直有一种幻想,希望别人可以不用知道前因后果就能帮他解决问题。他说他不想被别人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清楚会被对方操控。

我问他现在感受如何,因为其实他已经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了,这是否让他很抵触,让他担心被我操控。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仔细感受了一下,发现自己其实很想倾诉,有很多想说,但心里又会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要警惕一点,也许咨询师也不是什么好人,只要把咨询师当工具来使用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

他在描述自己倾诉的想法时,神情有些落寞,我能感受到他真的有很多话想说;但在他说到那个警惕的声音时,他的神情变得有些冷硬,甚至在说到咨询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时,露出了一丝高高在上的鄙夷的味道来。

我的脑海里出现四个字:“变幻莫测”。
image.png

02
挥之不去的不安

1969年,鲍尔比(Bowlby)关于依恋的重要著作问世,书里说: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假如婴儿不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其中,“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指的是心理层面的感受,意思是孩子知道自己遇到困难可以安心地向父母求助,自己的感受父母能够理解,以及最基础的能感知父母是爱自己的,支持自己的。

依恋理论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早期研究者也将依恋类型分了类。而在我和这位来访者工作时,那种变幻莫测的,来访者一会温和内敛一会愤怒有攻击性的感觉,很可能源于早期混乱型的依恋模式。

来访者讲起小时候的事,他坦言自己并没有经历明显或者严重的创伤,父母对他也没有暴力相向,但他始终对父母有很矛盾的强烈感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无法确认父母到底对他是怎样的感情,时而感到父母很爱自己,时而又会怀疑自己在父母心里是极其糟糕的存在。这种感受,被他迁移到很多关系里,他不敢真的相信自己是会被其他人接纳、认可的。

我注意到有两种情况让来访者非常在意,一种是父母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是对他产生的情绪,有时是父母自己的情绪,也许上一秒还是和颜悦色、异常亲昵的态度,下一秒突然变脸变成冷酷且满口指责的人。显然,这种情况我已经亲身体验过。我与他谈论这是一种失控的体验时,他对这个词很有感触:“几乎每一秒都在失控。

这是一种不可预测的情绪反应,而“可预测感”是内在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比如我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或亲近的人是怎样的脾气和喜好,知道什么事会让他们开心,什么事会使他们沮丧,也就能预测大多数平静生活里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会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而不可预测的处境,可以想象会是一种可怕的感觉。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孩子可能都会感到紧张,不确定今天的父母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事激怒他们。也许昨天看见孩子在卧室里摆弄玩具的父母是满脸幸福,今天看见这一幕的父母却是满心厌烦。对孩子来说,即使是重复相同一件事,父母的态度和反应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就像在面对来访者突变的态度时,我的下意识反应是回忆自己刚刚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过错,处在不可预测处境里的孩子,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们还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和父母保持依恋与亲密的感受,昨天使用的策略也许今天就失效了,而昨天被嫌弃的举动今天又换来了父母的笑脸。并且,他们也常会体验到人际关系中强烈的不安,他人的靠近或远离就像父母不可预测的情绪那样,让他们感到无措。

对来访者而言,人无法绝对孤立,总是处于关系之中,而只要在关系中,他就会体验到挥不之去的不安。他会控制不住地思考他人对他的感觉和对他的看法。

“与人相处时我总是收紧的,不放松也不舒展”,他如是说。

03
压抑与过度思考

他已经逐渐能看到自己压抑的状态了,也知晓弥漫在心头的不安和压力源于对他人的不可预测。当我们谈起他心里或许有个幻想是自己能有读心术时,他用力点头:“如果人心是能看得见的,能被控制的就好了,这样我就能让别人一直认为我是好的,而我也不需要一直揣摩别人的想法了。”

这是第二种来访者非常在意的情况,那就是自己总是忍不住要揣摩别人的言语或行为,会过度思考。有时是思考对方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时是思考自己怎样说、怎样做才是合适的。

有篇文献提到当养育者把婴儿放在自己的心里来思考,尝试理解和揣摩婴儿的感受,再用行为照顾婴儿,这个过程能帮助婴儿理解自己是有想法和欲望的,而自己的想法能被养育者感知到,养育者的行为是在回应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在帮助婴儿发展出自己的心智,帮助婴儿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如何决定行为,如何决定他人对待自己的行为,最终婴儿能对自己产生理解。

如果我们观察新生儿,会发现如果父母的照料足够好,足够关注婴儿的需要和感受,婴儿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出自己的行为模式,他知道发出怎样的声音会换来怎样的照顾,他也能很快地学会笑,学会和周围人互动。
image.png
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婴儿的想法、感受和意图都是存在于养育者心里的,也就是当婴儿哭闹着需要被抱起来时,养育者走过来抱起他,这个过程完成了一次交流,随着抱起的动作,婴儿反过来理解了自己想要的是抱抱。如果养育者没有关注婴儿的哭声,没有在意婴儿想被抱起的意图,这就是一次未完成的交流,婴儿也无法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感受到的只有不舒服和无法被满足。

“敏感的养育者能够理解和捕捉婴儿早期的意图迹象,有些养育者则需要婴儿表达出更明显的信号才能捕捉到;而有的养育者会长久地误解婴儿的心理状态,这会使婴儿的自我认知发生扭曲。”

敏感养育被看作是发展出安全依恋的基石。其中,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很特殊,他们会对养育者的行为十分警惕,想要使用一切可能的线索来预测养育者想要对自己做什么,并且他们对别人的意图和目的异常敏感。

由此产生的一种后果是,孩子会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理解父母的行为,因此他们会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反思自己的内在感受。

就像这位来访者,他会很想要读懂他人心里在想什么,但如果让他尝试来理解自己,他会变得有些抗拒,并且无处下手。他离自己的感受很远,也无法理解自己遭遇的种种感受。他不得不依赖思考,但过度的思考也让他不堪重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思考更像是带着一些强迫意味的揣测。当然,如曾奇峰老师曾说过的,思考或者说使用头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情绪不要随便乱来。对这位来访者而言,思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那些想象中的可怕情绪和场景离自己远一些。证据之一就是,来访者说有时因为太累了不再思考时,晚上独自一人时会感到被一些没来由的情绪侵袭,有时是恐惧,有时是愤怒,还有对自己严厉的指责和审视。


04
从揣测他人,到感受自己

我们的工作在初始阶段进行得很吃力。因为不可避免地,我也是不可预测的,无法信任的,带着自己的意图可能会伤害他的人。即使咨询给他带来好的感觉,他依然会怀疑这种好体验本身的真实性。

“也许你是在表演,因为你是咨询师,这可能是你的工作面具”,他曾这样说过。

我们谈起他那充满不可预测的过往,那些被他称为“变脸表演艺术家”的亲近的人时,他说他觉得身边的人很不真实,他想体验真实的关系,我与他讨论他渴望真实,但其实也非常恐惧真实,并且对来他说,即使是真实的他可能也无法辨认、无法相信。

他问我怎么办,我说:“可以从你的感受开始,至少你可以试试相信自己的感受。你体验到的开心是真实的,焦虑、压力、恐惧、愤怒也都是真实的。而你想象中他人对你的看法和意见,有可能不是真的。”

他逐渐开始尝试将“他人的”意图、想法、情绪与自己剥离。几个月后他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的反应不再如此前那般强烈,他依然在意别人怎么想,依然担心自己在他人眼里是糟糕的、死板的,但程度正在减轻。在他真正确认自己因为太在意他人的想法而压抑了很多愿望时,他点燃了名为“反叛”的火苗,约了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一起看音乐节,到别的城市出差时顺道拜访自己的朋友,他还换了新的发型,甚至给自己打了耳洞——“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我记得有一次,他再次说起对我的不信任,想把我当成工具来使用,因为我们只是交易关系,我现在提供的一切都是服务而已时,我放弃了分析的态度,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这的确是我的工作,是我正在提供的服务,但我相信你能感受到这份工作是有情感参与的。我想要了解你,我对你的好奇不仅仅与工作有关,也与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天然的好奇有关。”

他问我:“你对我有好奇吗?你会对这样的我好奇吗?”

我点头时,他的眼泪慢慢流了下来。


十堰柏和心理服务、十堰心理咨询、十堰心理培训、十堰心理督导、十堰心理辅导、十堰青少年心理、十堰婚恋咨询、十堰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十堰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培训、十堰中科院心理考试

电 话: 0719-8697042 ,13797868077 ,13972501690(微信同号)

网 址: http://www.baihexinli.com/

地 址:十堰市茅箭区浙江路和昌国际城1一期65栋1单元10层9号。



更多

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 电话:0719-8697042 曲老师:13797868077(微信同号)邹老师:13972501690(微信同号) E-mail:baihexinli@163.com备案:鄂ICP备2022017293号-1

心理服务群:191345071(爱好群) 191343587(专业群)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浙江路和昌国际城1期65栋A座1009号